科普特东正教修道主义





修道及殉道

修道主义是“埃及献给这个世界的最伟大的礼物”,是埃及教会在遭受磨难时所结出的最甜美的果实。优西比乌曾描述道:当时许多基督徒从埃及的繁华之地逃到沙漠之中,即便后来教会不再遭受迫害,但他们仍旧住在那里不愿返回,终日祷告、赞美神,将毕生奉献给神。

众 观历史,每当对教会的迫害稍有止息时,都会有一些渴望殉道冠冕的基督徒来到沙漠之中隐居,每日灵修,忘记自我,实践完全圣洁的生活。
他们生命中满怀着为主而死的激情,把苦修等同于殉道。他们所选择的殉道方式,就是与魔鬼的权势、内心的情欲以及其他罪恶进行抗衡争战。他们被喻为“白色的殉道士”,与那些流血牺牲的“红色殉道士”同样受人尊重。所以,四世纪 时,埃及的沙漠中居住了许多的隐士就不足为怪了。

例如,
隐修之父圣安东尼,他原本渴望为主殉道,不过神的旨意并非如此。于是,他选择了独修。在公元二世纪教会遭受种种迫害之时,亚历山大的革利免和俄利根就谈到过应通过每日的苦修来为主殉道。

在 《对殉道者的劝勉》一书的结尾,俄利根提到:“如果我们准备好了为主殉道,但是到最后并未如愿,我们当怎样做?” 对此,他的回答是如果为主殉道的意愿极其强烈,那么可以做不流血的白色殉道。圣居普良也多次提到同样的观点。俄利根也曾这样说明:“如果殉道包括向神忏 悔,那么每位带着纯净的心来到神的面前并顺服神的教导的人便是在他的生命和话语中为主殉道了。

殉道者圣居普良曾提到有两种方式使教会兴盛,一是在教会备受迫害时期的“红色殉道”,一是和平时期的“白色或绿色殉道”(白色殉道指的是因爱上帝的缘故舍弃一切。绿色殉道指的是通过禁食和劳作使自己脱离恶欲,或在补赎和忏悔中经受劳苦。)

值 得一提的是,在公元四世纪时,基督教被定为国教,就连皇宫的大门都向基督教神学家敞开。罗马帝国的基督徒不再遭受逼迫,但整个教会却受到世俗化的 侵蚀,处于世俗化的危险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埃及的教会引领着基督徒们走向沙漠,通过苦修来治死自己的肉体,对抗世俗的欲望。

许 多基督徒走向沙漠并不是为了逃避当承受的责任,而是为了和黑暗的罪恶做斗争,进而发掘内心深处的原本属神的位置,他们成为修士仅是为了追求圣洁的属神的生活。叙利亚的依撒格神父(Fr. Isaac the Syrian)说,“如果你的内心是圣洁的,那么天国就在你心中;你就会看到天使以及救主耶稣基督。” 关于圣帕科缪(St. Pachomius)有这样的记录,“在他圣洁的心中,他看到无形的神清晰如镜中的映像。”

科普特修道主义及其思想

科普特修道主义的创立者并不是希腊哲学家,他们是未接触过希腊哲学的简单的基督徒。比起探讨哲学范畴以及进行辩论,他们更愿意远离世俗,遵守神的诫命。他们敬虔质朴的生活方式反而使众多哲学家趋之若鹜,摒弃了本来的哲学思想并成为他们的门徒。

修道方式主要有三种形式,都起源于公元三、四纪时的埃及,直至今日,教会依然保持着相同的传统。

1.独修

隐士们离群索居,有固定的人在其有所需要时提供必需品。每位隐士都自我管理生活、工作及祷告。有些隐士进入人烟罕至的沙漠腹地,居住几十年,期间未曾见过任何人。

2.团修

由上埃及的圣帕克缪创立,修士们集体居住在修道院内,紧密组合而成一个团体,并由一位院长通过修道制度进行管理。

3. 半隐修

这种修道方式介于上两者之间,修士们既不是完全与世隔绝,也不像修道院修士那样生活在团体中。依据圣亚他那修的描述,圣安东尼的隐修方式即是如此。修士们居住在各自的洞穴或房间内,仅在需要时才聚在一起,例如圣体圣事。圣安东尼是半隐修的先驱,制订了相关制度。

埃 及半隐修的中心在尼帝亚(Nitria)和赛底斯(Scetes), 相关制度由圣安门(St.Amoun)和圣大玛喀里(St. Macarius the Great)制定。在那里,修士们各自居住,住所之间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彼此间既看不到也听不到。他们仅在周六及周日聚在一起祷告。




科普特东正教概述